“四链”融合典型案例·地方篇丨青岛西海岸新区:聚焦现代农业建
来源:大众日报    时间:2023-08-15 18:41:27

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
编者按:

去年以来,省委人才办聚焦省第十二次党代会部署,立足服务加力提速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、支撑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,创新实施以人才链为总牵引、优化教育链、激活创新链、服务产业链的“四链”融合发展机制。面向重点产业领域,建立顶格的融合推进机制,开展急需紧缺人才共引共用、产教融合协同育人、关键核心技术联合攻关等专项行动,推动人才引领发展效能不断提升。各地、高校、企业及创新平台也结合实际开展了形式多样、卓有成效的探索,进一步丰富了“四链”融合的内涵意义、发展路径。近期,我们将摘选部分地方、高校、企业及创新平台开展“四链”融合的典型做法进行编发。

种子是农业的“芯片”,是保障粮食安全和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源头。青岛西海岸新区依托现代农业示范区,建设青岛国际种都种业联合实验室(以下简称“实验室”),打造现代种业产业高地。实验室深度聚焦种业这一细分领域,以发展现代种业高新技术和国际化交流合作为主攻方向,按照“六平台+一中心+多基地”总体布局,打造以实验室为引领、企业为主体、市场为导向、人才为根本、资本为纽带、产学研融合、“育繁推”一体化的现代种业产业体系。截至2023年5月,实验室已助力多家合作企业在十字花科植物(白菜、萝卜)、肉兔、肉牛、刺参、凡纳滨对虾种养殖以及生物育种领域实现全国领先,1家企业备选农业农村部国家种业阵型企业,3家企业入选青岛市领军型种业企业,带动种业总产值约8亿元。主要做法和经验启示如下。

汇聚多方合力,共建科研孵化平台。实验室聚焦种业核心领域,不断整合先进科创资源,加强与种业领域重点高校、科研院所及优势企业合作,提升种业发展水平、科技含量。与中国农业大学、山东农业大学、大连大学、山东省农业科学院、青岛农业大学及康大兔业、瑞滋集团、禽之宝公司等企业建立合作关系,共建生物育种关键共性技术平台、生物育种公共实验平台、种质资源引进及鉴定利用平台、新品种新技术集成示范平台、科技型企业双创孵化平台、种业科技国际交流平台等六大种业科研与孵化平台,推动种业技术合作研发。立足促进种业科技成果转化,积极推动国家农作物品种展示评价基地建设,展区室内展厅面积1万平方米、室外展示区1000亩,汇聚展示实验室及协同主体的先进种业科研成果,为种植户、农技人员提供“看禾选种”的现场,加速种业科技成果转化。

嫁接创新要素,共建种业产业基地。依托实验室平台,与企业开展多点合作,协同共建多类型种业基地,实现种质创新资源和产业资源协同对接,助推企业和实验室共同发展。重点围绕蔬菜、水果等农业新品种研发、育种繁育、质量检测、生产加工、技术推广等开展合作,打造蔬菜、水果种业基地和农产品产业合作联盟。围绕家禽家畜育种与种质资源保护,加强品种提纯与选育,建设家禽家畜繁育种业基地,推动品种提质与新品种开发,为家禽家畜繁育提供优质种源。加强水产种质资源保存与利用,强化新品种培育,共建海参等水产品种业基地。加快培育转基因、基因编辑品种培育,创新转育转化体系,突破我国生物育种底盘技术瓶颈,持续推进生物育种产业化应用,共建生物育种创新基地。

加强协同合作,助力人才集聚共享。通过实验室和企业的深度协同合作,促进实验室和企业人才共引共享共用。联系对接国内相关行业高水平研发平台,与顶尖专家建立长期合作关系,通过专家工作站、技术创新中心等平台,柔性引进人才及团队,指导实验室及企业开展产品技术研发、成果转化及重大项目联合攻关。先后聘请中国农业科学院、中国医学科学院、中国农业大学等高校院所39位国内行业权威专家作为技术负责人,领衔开展课题研究。从分子生物和物候条件多方面开展项目全产业链布局,通过产业链项目引进院士1名,急需紧缺人才5人,团队6人被选为山东省科技特派员,承担科技项目5项,农业科技贡献率达到78.9%。通过与行业专家的长期合作与资源共享,推动“刺参规模化繁育与养育模式创建及其产业化推广”获“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一等奖”,“刺参几种新型养殖模式创建与产业化示范”获“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科技进步一等奖”。

优化服务生态,打造种业发展环境。成立青岛国际种都高新技术示范区建设领导小组,建立统一领导、协同推进工作机制,提升种业产业发展服务水平。依托实验室优质资源,立足优化种业产业服务生态升级,高标准推进种业发展公共服务中心建设,为科研机构和企业入驻园区提供优质服务。加大种业项目招引力度,配套出台鼓励扶持政策,吸引跨国种业企业、国内种业阵型企业、头部企业入驻,打造国内一流、有国际影响力的种业科技创新中心和种业头部企业聚集地。注重种业关联产业的引进培育,丰富产业业态,建成以生物育种为基础,生物信息、检验检测、仪器设备、药物试剂、商贸金融、会展旅游等配套产业协同发展的现代种业高地。

种业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促进农业发展的基石,是实现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力量,青岛国际种都种业联合实验室聚焦这一细分领域,广泛集聚高校院所创新资源,联合骨干企业共建创新平台,开展技术研发、项目合作及人才引育,有效推动了创新资源与人才、产业的融合。一是注重共性技术平台建设。共性技术平台是实现科技与产业紧密结合、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的重要桥梁和纽带,具备及时了解行业技术需求和有效提供研发活动供给的优势,它能天然地将产学研用组织结合起来,有助于协同突破产业技术共性瓶颈。要推动产业领域共性技术平台建设,布局科研孵化载体,开展实验室成果中试熟化、应用技术研发升级等活动,弥合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间的脱节,提升产业发展水平。二是注重产业服务升级。推动产业集群建设,离不开优质的服务支撑。青岛国际种都种业联合实验室围绕高新技术示范区建设,构建硬件基础、资金保障、政策支持、商贸配套等服务体系,为产业发展铺设了便捷通道。要积极提升产业发展服务水平,全方位集聚服务资源,以最佳的服务事项促进创新资源与产业资源对接,助推细分行业领域多链融合。三是注重放大企业联合效应。企业是“四链”融合的总枢纽,是推动融合的重要落脚点。只有将企业放在“四链”融合核心地位,联合企业开展科技创新,融合才能更有效、更高效。要积极创新企业合作模式,注重引入领军企业,牵头组织高校院所、科研机构、上下游企业,开展科技创新、前沿技术突破,推动融合,做细做实细分产业领域融合。

(大众日报客户端记者 孙先凯 李子路 报道)

关键词:

X 关闭

X 关闭